关于


我想了很久,终于决定放弃搭建公开于万维网上的公开博客了。


简要的回忆一下自己在网上发言的记录,似乎从一开始就谨小慎微。即使是在年纪很小、网络言论审查不慎严重的时代,我也总是那种「看帖不回帖」的人。直到高中毕业,才在友人的邀请下开始在网易博客写个人博客——当时微博已经渐渐兴起,我可以说是在传统博客已经式微之后才进入这个有点怀旧倾向的坑的。仔细想想,可没写什么有用的文字:既没有对自己思想有重要启迪的,也没能起到记录生活的作用,更没能影响他人,达到任何传播的目的。由于不喜欢凑热闹,并且下定了退出的决心,我也没有投入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这些新兴社交媒体的圈子里去。所以到现在为止,我活成了一个在互联网时代几乎完全不在网上发言的人。

在网上发言,目的除了一时的社交冲动式的发牢骚以外,更重要的是想要拥有一个对外展示个人思想的portal。往大了说,指不定未来某一天能成为公众人物,传播思想就很有意义;往小了说,能体现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人格魅力,吸引共鸣的好友、青睐的异性、能提供提携或者投资的人,等等。然而,大多数人所面对的事实却是:即使你有了一个portal,也(几乎)没有人 seriously 地来看。相反的,你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枷锁,囿于固有人设或者政治敏感,不敢说一些话,搞起了自我审查。而且,一个人的思想随着时间可能渐渐成长,早期说过的某些话,回过头来看,可能会显得肤浅无知,或者充满偏见,乃至于成为未来落到别人手上的把柄。退一万步说,就算没有任何思想上的问题,也会有文章质量的问题,最终累积了一大堆如同废旧日记一样无足轻重但是浩如烟海的文字,反而会把自己的思想精华给淹没掉,显得自己仿佛是个至少水准不高的人。也就是说,如果存在一个公开的个人portal,那么只要时间足够长,最终都会成为自己的一个blemish——除非说真的是个圣人,言论绝无任何缺陷;或者一生无足轻重,没人鸟起。除非说看开了一切,觉得公开自己的历史思想,任由人批判(以及任由自己羞耻)也无所谓——如果真能做到的话,也算是一种洒脱的大胆吧。

并且,由于政府的言论审查和商业公司运营的未来不可预测性,发布在任何一个HTTP网页上的文章都有可能在几十年内迎来404被消失的命运。即便的自己出钱搭建独立个人博客,也不能保证域名长期可用,并且价格不菲,实在是得不偿失。固然,存在IPFS这样「永恒的互联网」,但是现阶段尚不成气候,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很快死掉,反而还不如HTTP活得久。所以,如果为了长久保存自己的文字,让自己到了退休年龄还能完整地看到早年写的东西,或许写在本地,才是唯一的方法。而这个小站,只是本地文章的一个临时安身之所。

为了长期保存,关于写在本地的形式,也值得考量。第一,不能使用专用格式,以保证未来长期可用。经过一轮筛选,我发现似乎只有纯文本(或者近似于纯文本的形式)才可能长存。如果想要加入照片或者复杂的图表,那么势必使用专用格式,而专用格式哪怕强如 Microsoft Word 或者 Apple Pages,也有可能消亡或者兼容性变差的一天。暂时而言,我觉得Markdown格式是个不错的折中:既能仅用纯文本,也能支持最低限度的排版,哪怕未来不再流行,自己写个编译转化的软件也不困难。但是,用Markdown的时候仍然不要插入图表,因为涉及到外链的话,总是增加复杂性、不那么 future proof 的。第二,不要采取复杂的文件夹管理或者专用软件的管理,只使用时间轴瀑布流以及单层文件夹(对于某个连续的专题),并且专题的建立也要慎重,以便未来软件迁移的不时之需。对于放置在专题文件夹当中的文章,原则上认定为最终确认的定稿,未来不再修改,万一如需修改,则直接在标题上标明版本号。同一篇文章要在时间轴瀑布流和专题文件夹里 duplicate 两份,而不是在软件内 replicate,这样也是为了迁移的方便。第三,还是有个例外的考量,要允许音频形式的存在: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思维的速度能在2000字以上,而打字速度只能区区百字而尔。说话的速度虽然远不及思维速度,但是300字每分钟左右的速率,也远远甩开打字的速度。音频格式的 future proof 不好预测,但是估计应该未来能平滑格式转化,但是可能丢失一些元数据,因此要在标题里用文字标明日期。音频用文件夹保存,而不用任何软件。通过标题里的日期,和纯文本享用同一条时间轴。

如此做了一些约束之后,就能着手考虑要写些什么东西、以及是否给别人看了。

写的东西,正如李如一在“一天世界”博客里所主张的一样,哪怕是只有一个字符也可以写,但是自己真正落笔的时候,要确保这些信息在多少要有留存到未来的意义。该随风而逝的就让他随风而逝吧,不用试图钉住无法钉住的时间。所以,写的主要是非虚构的正经单篇文字,偶尔允许特别重要的不正经牢骚,再加上精力允许的情况下纳入成体系的虚构小说或非虚构系列著作。为了保证质量,原则上要想象说放到「本地虚拟博客」里的文章都是要同样能发不到网上博客那种等级的,而不能随便灌水,或者写一半停了。为了 future proof 的考量,最好也在每篇文章里手动加入「元数据」:写作的时间、地点,如果有在网上发布,附上发布平台名称以及链接。由于只在本地自己看得到,因此无需太看重质量,例如无需特地二次查验错别字,这样能节省不少时间精力。

至于是否给人看,现阶段而言的话,默认情况下都是不给人看的。如有必要,可以单篇点对点分享,或者发到网上,但是都仅限于单篇。未来也不排除同步到类似于GitHub这样的平台上去,打造一个简易的个人临时站点(不求长期固定网页地址),那么可能全部文字都能被查看,但是也无所谓,因为几乎不会有人深挖我的时间线上久远的文字吧?如需特地展示,当然是将前文所指出的专题挑出来展示啦,放在个人portal上,也能显得我这个人有些能拿得出手的系列思想。

总而言之,在允许大部分内容都仅仅只是短暂的「流」的情况下,仍然以最简单原始的形式保存一条几十年后可以回溯的时间轴。从今天开始,直到(我的)时间尽头。至于以前的文字和音频内容,原则上不做回溯纳入这个新体系的工作,因为太麻烦了,而且可能也没有必要性。





2019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于美国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