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营养代餐的不足
近几年来,在美国和中国的市面上都出现了「全营养代餐」类的产品,即美国的 Soylent 和中国的「若饭」。对于一个热爱科学的青年来说,全营养代餐给人带来充分的想象空间,觉得充满希望,仿佛「食物」这种从原始社会开始沿用至今的传统可以扔进历史垃圾桶了。全营养代餐可以在生病期间代替刺激性过强的食物,也能在健康状态下节约吃饭的时间。一切看起来都如此美好。但是,经过几年断断续续的使用,我发现当前的全营养代餐食品仍有许多不足:
首先是营养上的不足。虽说是「全营养代餐」,但是其计算原理是基于现代科学「已知」知识计算出的「平均」结果。对于不知道的营养类型(假设还存在尚待发现的维生素X),以及因人而异的吸收效率和需求量不同等体质问题,全营养代餐则是完全忽略了。并且,其成分中无胆固醇、低糖低盐,短期来看是「健康饮食」,但长期来看则可能走向不均衡的另一个极端。另外,配方食品的制造来源是单一的,例如 Soylent 的蛋白质,就是大豆蛋白:这在长时间维度上,可能造成不同种类氨基酸摄入的不平衡。相比于普通食物餐餐花样都不一样,没有变化性的配方食品反而缺乏灵活的弹性,如果在设计上稍有不完美(事实上也是必然存在未知的不完美),那么长期积累下来的空洞可能是比长期吃垃圾食品还来得更甚的。另一个隐忧则在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个至今尚未研究出大体框架的课题,它们不仅仅是靠膳食纤维而活着,而是需要源源不断从外界食物补充进入人体肠道,而全营养代餐几乎完全起不到补充肠道菌群的作用。
然后我们来看心理层次。首当其冲的就是味觉损失。即使是对于我这样对美食没有太多追求的人,用 Soylent 代餐的话,也会感觉到「若有所失」的感觉;如果连续多餐使用 Soylent,则会非常想念普通食物。加之其缺乏普通食物的温度、嚼劲等诸多参数,因此长期使用全营养代餐,在心理上就造成一种宛如服刑的感觉——直到吃到第一顿正常食物,犹如刑满释放一样高兴。其次,我们可能尚不明确的味觉、肠道蠕动等因素对于消化吸收乃至于对于大脑会产生什么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不要以为吃东西就仅仅只是从外界补充所需的营养。事实上,消化这件事情很需要「头期」(cephalic phase)活动的参与,已知的通路举例而言:来自头部的视觉、味觉等输入信号,转化为一种综合的心理信号(“我在享用美食啦!”),然后释放 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这样的激素,以及通过迷走神经向下指导胃肠分泌包括胃液、胰液等在内的一系列消化液。这还只是我随手举例的一个已知通路,更何况可能还存在许多更复杂的尚未知晓的心理生理因素。
所以,总结而言,现阶段的全营养代餐仍存在许多不足。如果我们把 Soylent 当作一种食物,那么它可能是全世界上最健康、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试图将其作为食物的替代品,那么可能就犯了无知者的错误。现阶段而言,全营养代餐仍然只能当作单餐级别的临时代替品,笔者甚至不建议在生病期间长期使用。如非得较长期使用,应该备一些味觉刺激很强的零食以及发酵食品,以做最低限度的心理建设和菌群补充。
(本文构思约5分钟,码字略超20分钟,有点儿超时。)
2019年4月24日 周三
纽约